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

心理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尤其在思政育人工作中,心理育人占有重要地位。在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价值追求都有了明确方向,不仅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明确教育导向。当前,高校日常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涵养基本素质,激发价值观,塑造潜能,从而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对此,研究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实践过程中,能够丰富整体教育内容,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如今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融合实践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将其他篇章中的心理教育元素融入心理育人部分中,还能借助信息化手段将社会现实案例、其他经验案例等融入该部分框架中,如此能有效充实心理教育体系,对整个思政教育而言也具有丰富作用。

心理教育工作是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高校从实践层面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而且,思政教育中的其他内容也能与心理教育内容相融合,从道德教育、价值观引导等内容中提炼出一些与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相契合的元素,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此也能在循序渐进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这两项教育内容在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有利于明确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思政教育中对学生开展的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品质引导、理想信念指引等方面教育都与心理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在思政教育中,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进而达到明确教育价值导向的目的。

从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二者关系上分析可知,思政育人是心理育人存在的载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红色爱国、道德品质、职业规划、情感分析等,其中情感分析属于心理育人管理范畴。一切心理教育活动都能在思政育人大课程下细化和开展,而且,如今思政教育工作中创设的日常课堂教育、校外实践活动、网络平台都是心理育人的最佳场所,可以说,思政育人给心理育人提供了教育载体和保障。由此可见,思政育人是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的载体。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主要是为学生心理品质、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服务的,这一教育内容对学生养成良好心态、未来成长成才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在心理育人过程中,还兼顾了理论知识引导和实践经验传授,与思政育人大格局中的育人要求不谋而合。就教育实践而言,心理育人可以从育人形式和育人内容上进行宏观指导和微观教育设计,教师将其中的理性教育、知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辅导等工作进行细致设计之后,再将这些内容以思政教育形式表现出来,如此则能发挥思政育人的导引功能,这正是思政育人工作不断细化的过程。

高校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两项工作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开展的。思政育人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心理育人是思政教育工作中衍生出的一项新内容,二者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致,在融合实践中能够达到现实育人效果。具体来看,思政育人包含对学生开展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教育;心理育人包含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和价值观教育,这些都是社会高素质人才培育中所需的内容。在这一逻辑体系下,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在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实践路径探索中,加强理念引导十分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教育活动,比如宣传会、公益宣讲会等,引导学生将二者内容融会贯通,客观认识二者教育目标。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情绪管理时,还可借助个别教导、朋辈引导的交流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鼓励学生学会表达心理状态,塑造健康人格。

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实践工作从来都不是单个教育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社会多主体协同配合、通力合作。当前,社会企业与高校教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诸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在不断深化和细化,在此形势下,更要求高校教育工作中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守好协同教育的关卡。具体来看,高校需积极与多类型的企业进行合作,在校内搭建一些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实训场所,供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社会企业也应在企业内部划定一些实习生的专用场地,为高校实习生参与企业项目、参与岗位实习提供教育资源。另外,社会其他单位主体也应配合高校教育活动,积极举办联合育人的志愿者活动、爱心公益活动、心理辅导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此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教师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属于必不缺少的主体力量。在高校推进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实践工作时,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基于此,今后高校在工作中,需注重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高校可定期派遣社会专家、学者到校为教师开展主题思想教育研讨会、座谈会,或者开办一些心理教育的知识技能比赛、心理学培训等活动,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师主体的综合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课余时间多多参加校内校外举办的教育教学比赛、教育活动联谊等活动,以此切实提升综合素质。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针对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估考核,引起教师对思政育人和心理育人实践教育工作的重视。

心理教育是一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在开展实际教育时,高校教师应将心理教育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述。比如在讲到该篇章时,可从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方面分别阐述,教师可在其中穿插一些教材案例,也可从社会真实事件、周围生活中收集一些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材资源,加深学生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或者教师可从思政元素挖掘中,提炼出一些人的心理特点或心理影响因素,比如情感、动机、兴趣、个性等,从这些内容拓展中细化心理教育内容。

回顾高校思政教育历程,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始终紧密相连,为学生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明确的动力支持。在如今协同教育背景下,这两项育人工作应从协同联系中寻求育人新方法和新手段,着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健康人格养成的培育目标,解决两者融合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力求达到融合教育的双赢效果。

张甜甜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原文转载自:光明网https://share.gmw.cn/reader/2022-11/08/content_36145012.htm